《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对科技、产业和社会变革的巨大潜力得到全球广泛认同,各国人工智能战略进一步升级,人工智能正在从少数大国关注走向全球布局。
据统计,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17.6亿美元,预计2023年这一规模将达到119亿美元。到2030年,中国有望在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方面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而根据LinkedIn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报告》显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在过去三年间增长了8倍。从全球来看,中国空缺的人工智能职位最多,《AI指数2018年度报告》指出,中国有超过1万个相关职位虚位以待。从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看,2018年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不断上升,三季度比率为1.25,也就是125个岗位只有100个求职者。
并且据网易科技与乌镇智库在2016年出品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中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大学排名靠前的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和高科技巨头企业都特别热衷招聘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是博士的线万元以上。
可见在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于人工智能岗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数据总监张翔对《数据》记者表示,作为大数据企业来说,还是非常愿意招收大数据专门学科毕业的学生,同时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维度的,包括统计、数学等各层面,复合型人才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那么究竟人工智能专业、大数据专业都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呢?张翔介绍道:“其实大数据专业一开始应该是叫数据科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核心是数学,是面向应用的数学,是应用创新与实践落地,这个学科完全是面向产业的桥梁。但是高校里面,虽然都是一个专业,但是会有定向培养计划,比如大数据学院里面会有定向培养宏观经济的、有交通层面的等等,但这一切都还是起步阶段。”
虽然近几年看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正如前几年的计算机专业一样被“炒得火热”,但其实对此还存在一些争议。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表示,人工智能专业的设置未来还会迎来很大发展,但是目前看来,该专业本身的教学理念、教学计划还有一定的问题。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包括三个板块,第一个是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第二个是符号逻辑,第三个是人脑生理研究,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其实这是生命科学专业所需要研究的。所以说人工智能其实是一个高度交叉的领域,如果单独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综合性的要求会很高。
大数据专业也是类似,我们最后讨论的结果应该叫商业分析专业。我们认为需要区别计算机、数据等一些传统专业,大数据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需要涉及的学科很多,包括计算机、系统工程、商业经济等,而我们所办的大数据就是用来做商业分析的,帮助企业基于大数据做出商业模式等分析。
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敏感时期,产品出口、系统软件采购,芯片进口、指令集架构授权和标准协议合作等多方面都可能受到限制,这对以应用开发见长,基础层支撑积累较浅的国内AI公司带来了隐患,也形成了倒逼产业链上游企业发展的动力。
如今,国家方面更注重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对于初创企业以政府引导基金的形式进行扶持,税收政策上也有减免倾向;企业方除加大研发投入和投资布局外,开始寻找和培养相关环节的国内替代供应商,从需求角度带来了利好。面对环境压力和产业需求,国内AI基础层公司在高端产品方面仍显不足,但在应用广泛的中低端产品中已经形成竞争力,随着IoT时代的到来,将有大量多元化产品需求爆发,这将是中国企业拓展市场的一大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