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沃土之上产业正兴
发布时间:2019-09-26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继上半年提出建设“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之后,今年8月,高新区(滨江)又与富阳携手,共建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近日,在杭州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的背景之下,高新区(滨江)提出,要当好领头羊,全力打造杭州市“新制造业计划”示范区。

  频频发力的背后,是高新区(滨江)以“舍我其谁”之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先试,反映的是高新区(滨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担当。

  从1990年,杭州高新区在文三路199号启航,到发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从跨江发展到成为全国产业高地,在不到30年间,高新区(滨江)实现了从白手起家到科技新城崛起的历史转变——

  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87.2亿元跃升至2018年的1350.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7.79万元人民币,跃升至2018年的36.36万元,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如今,高新区(滨江)在157个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三,已经被列入世界一流高新区的序列,并打响了“大孵化器”的金名片。

  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无疑是滨江人勇立潮头的制胜法宝,也成就了高质量发展的高新区(滨江)。

  在滨江,有两条很“牛”的路,一条主干道叫江南大道,一条路不足2千米长,叫物联网街。

  数十家上市公司分布在江南大道的两侧,而物联网街道路两旁则集聚了海康威视、聚光科技、吉利汽车等众多高新企业,布局的是千亿级产业集群。

  两条马路沿线,勾勒出的就是高新区(滨江)矢志创新,催生产业拔地而起的天际线。

  而“滨江创造”的新高度正不断被刷新——高新区(滨江)的研发经费支出,由2002年的5.9亿元,跃至148.9亿元。

  随之而来的,则是创新泉源的喷涌,三年间,高新区(滨江)新获中国专利奖25项,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18项,其中2018年专利申请量达15515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14件,蝉联全省第一。

  今年7月,科创板“鸣锣开市”,时间仅仅过去2个月,滨江就有虹软科技、安恒信息、鸿泉物获批上市;前不久,在第三批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评选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浙农科创园、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省22个入选名额中,拿下3席。

  创新创业主体活力迸发,保护创新成果、形成正向激励的环境正在构建——今年春天,高新区(滨江)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成为我省首家。到了初夏,杭州高新区(滨江)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则再次为支撑创新发展“加码”。

  着眼于未来,高新区(滨江)也在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布局——在北塘河畔,北航杭研院中6个国家重点研究中心已经实质性运行,而在白马湖畔,北航研究生院的未来,已经画好蓝图并付诸实现。

  创新,已经写入了高新区(滨江)发展的DNA,而今,这个DNA正不断被复制。

  去年12月,浙江宣布未来5年要投入上万亿元,深入实施“科技新政50条”,其中就强调了要“持续推广打造全国一流高新区的滨江经验”,也为全省的改革创新,再担重任、勇立潮头。

  1994年4月20日,一根网线改变中国人的生活,这一天起,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

  20多年后,在高新区(滨江)73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这根网线串起了数字经济核心技术研发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勾勒出“数字滨江”生机勃勃的产业轮廓。

  2018年,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实现收入3070亿元,增长17.2%,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6.1%。

  这意味着,滨江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的强劲动力,而从另一个维度来说,这个数字也反映了滨江数字产业“树大根深”的发展图景。

  近三年,在30个杭州市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中,就有13个项目由滨江智能制造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