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北以法定形式为人才设立了专属节日。自2024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淮北人才日”。
以一座城的名义设立专属节日,是向广大人才作出的一次“真情告白”,鲜明传递出淮北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渴望人才的强烈信号,开皖北城市之先河。
淮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是一座海纳百川、人才荟萃的移民之城。1960年建市之初,安徽省及周边地区各类人才前来支援煤矿、电厂建设,其中省外以上海人最多、留守时间最长,淮北因此被称为安徽的“小上海”。
近年来,淮北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相继出台多项人才政策,围绕青年人才多元化需求,推出求职住宿七日免费、驻淮院校毕业生留淮或淮北籍毕业生回淮工作给予专项补贴等真金白银举措,厚植“淮才必遇”“淮才优遇”沃土,全力打造“引育留用”人才发展生态。
在“淮北人才日”期间,将通过开展政策礼遇、表彰激励、广纳人才、合作签约等系列活动,提升各类人才对淮北的认同感,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对企业来说,人才流失会造成企业技术和经验流失,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就城市而言,人才流失会导致人才储备不足,区域创新缺乏要素支撑,社会发展活力逐渐走低。
淮北不是沿海城市,却能“海纳百川”。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惜才、爱才、用才是其一以贯之的态度,这是淮北建市以来礼敬人才的文化底蕴。
针对欠发达地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难题,淮北市自2018年开始实施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制度,面向全市在职事业单位人才,实行“精准认定、定期缴存、延期兑付、优进劣退”,既让高层次人才有甜头,又让后备人才有奔头,还减轻了财政压力,探索出中小城市“低成本”留住“高人才”的淮北路径。
储备金制度实施以来,淮北市教育卫生领域人才流失率实现由正转负,人才总量、素质、贡献率大幅提升。
淮北不断厚植发展优势,优化升级人才政策,给予人才创新创业、住房保障、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全方位服务,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择木而栖”。
政策的支撑,是锦上添花的加分项,人才更看重的是一座城市所带来的成长空间。城市和人才的最好关系,向来是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淮北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人才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为广大人才持续提供暖心精细的文化服务和优化优质的发展环境,全方位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原则,充分发挥人才驿站功能作用,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刚性约束,采用多种方式借脑引智,强化以才引才,聚集高端人才,不断畅通渠道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2023年,淮北市实现生产总值1365.5亿元、增长5.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均创6年来最好成绩,这其中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淮北人才日”的设立,必将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欠发达地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难题如何破解?淮北给出的答案启示我们:关键要开拓思路、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引进留住用好人才。
推行产才融合发展模式,大力推行“双招双引”,紧扣新兴产业布局和传统产业升级,编制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目录,统筹好各类编制,组织开展专项招聘活动,面向海内外延揽优秀人才。实施归雁返乡计划,将在外优秀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人才库,利用各种方式让更多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唤醒乡情乡愁,引导返乡创业,助力家乡发展。
要想拴心留人,就必须及时兑现引才政策,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拓宽人才上升通道,让各类人才有盼头、有干头、有奔头。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人才服务,紧扣人才关心的“发展大事”和“关键小事”,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真正让人才感受到温情和温暖。
人才引进来,更要用起来,要遵循适才适所法则,避免出现重引轻用误区。构建人才“跟踪式”培养机制,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把人才放到基层一线蹲苗历练,让各类人才得到精准化蓄能、发展式成长。立足地方发展、产业需求,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搭建平台。
人与城双向奔赴,城与人相互成就。以最高礼遇重才、爱才、敬才,以最大诚意引才、留才、用才,致力于让各类人才安心谋发展,就能“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出一片创业热土、创新高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