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多年,已经有43.5万份种子在国家种质库安家,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但存放这些种子,并不容易。种质库是一个巨型冰箱,始终维持在零下18摄氏度。工程师在里面工作到两个小时的时候,手脚就全麻木了。
国家作物种质库主任卢新雄介绍说:“假如30年前,没有把毫秕收集保存在这个地方,它就绝种了,也就是说我们就吃不到遮放贡米这个米饭了,也就没有云南遮放地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故事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高产矮秆水稻大面积推广,种毫秕的人越来越少,几乎绝迹。
11年前,当地百姓从国家作物种质库找回了种子,恢复了毫秕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种植。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作物种质资源中,在遗传育种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中国的农业科学家,培育了许许多多新品种,都是利用作物种质资源来培育的。这些新品种培育以后,农民种植了新品种,使原有的单产提高了4到5倍,甚至8到9倍。
常年不低于20度的气温,给中国育种家的实验开启了加速键,让中国种子繁育的周期更短,更新的效率更高。
在这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举世瞩目的杂交水稻;“玉米之父”李登海研发出高产优质玉米;“抗虫棉之父”郭三堆成功研究出双价抗虫棉。
极度干旱的定西,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曾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年蒸发量至少是降水量的3倍。大部分地方都曾经是荒山秃岭、寸草不生。
2014年底,跨世纪的圆梦工程完工,洮河水流进了定西的千家万户,百姓的期盼终成现实。
在十年九旱的定西,只有马铃薯最易成活,过去一直是黄土高坡上不可或缺的食物。
23年前,定西实施“洋芋工程”,让当地人坚信,马铃薯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成为致富的“金蛋蛋”。
今天,甘肃定西马铃薯已经从亩产1500斤,跃升为近万斤,产量提升了近5倍,成为全国最大的种薯生产基地。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农业机械化从零起步,但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农机制造和使用国。
九曲黄河富河套。黄河在河套平原完成了一个漂亮的拐弯,也滋养了这一方土地。
每年全国都有30多万台收割机参与跨区作业,这一持续23年的大规模自发性行动,正是中国农民自己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
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天至少可以收割100亩,巴彦淖尔的150万亩小麦,10天之内就可以全部收完。
今天,中国的小麦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全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69%。
从无人深松机到无人驾驶的铺膜机,从可以清点苹果花数量的飞行器,到覆盖网络信号,用手机就能随时监控渔排的物联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