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咨询过心理医生,我有位朋友,因为在外国留学太孤独,又被朋友排斥的原因,有了很明显的抑郁症表现。她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心理不对劲,就去看了一次心理医生。
本来她只是希望舒解心情,若真的确诊了抑郁症,起码早点吃药治疗,早点重新规划未来的路。谁知道,心理医生对她的开解远超她的期待,让她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问题。
咨询的过程比较混杂,大多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心理医生提出了不少于30个问题,但整个过程都没有让我朋友感到压力,反而是逐渐放松。
在咨询的最后,心理医生看似杂乱无章的东问西问,居然能整理出非常有逻辑的心理分析。
以下是我朋友心理咨询的结果,因为她和我都认为,有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心理误区,所以决定分享给大家——
1.面对某些同学总是容易情绪激动,容易发生争吵。她自认为某些同学的存在会激发她的狂躁症;
2.见到某些同学就感觉恶心,想起某些事情就会更加恶心,这种不愉快会让她茶饭不思,睡不好觉甚至莫名其妙大哭。
3.尝试过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尝试过让自己去接受那些同学或那些不开心的往事,但做不到。越来越讨厌自己。
心理咨询师剖析的,她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她所不知道的,自己真实表现的形象)是:
2.为了和同学成为朋友,会说一些善意的谎线.但其实很多时候她并不认同同学的观点,而自己的一些价值观也未必能得到同学的认可。为了得到认可,她就会不断地解释,维护自己的观点,最终演变成不欢而散的争论。
5.若对方真的表现出排斥自己的样子,会很容易把失落和愤怒表现在脸上,但又强力压抑自己的不快,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不满情绪。
的样子(她也没有意识到的,自己的内心)是:1.其实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全靠缘分,不能强求。
3.价值观不合或关系不和的人没必要强行成为朋友,各自安好也是good end。
心理咨询师和她说:其实,经过层层分析可以看出,她内心真正认可的交友和她所表现出来的交友观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是完全矛盾的,而这种心里矛盾,正是导致她人际交往时抑郁症状的根源。
这个矛盾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比如说家庭观念:朋友的母亲特别希望把女儿打造成左右逢源的人,从小给她灌输“外向合群既价值,不合群等于处处吃闭门羹”的观念;比如她儿时矮胖,特别羡慕其他受欢迎的小朋友,希望自己能得到认可;比如在国外的某些经历,渴望有人能帮助自己等等。
然而,最重要的是,她内心并不想成为左右逢源的人。她觉得合不合群无所谓,有一两个价值观相合的朋友就得了~人别想着总要别人帮,应该学会自立自强。
心理咨询师很坦白地说:你不需要用别人的价值观来判断自己,你本来想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人,尽管这样意味着朋友不多,但你心里其实早就准备好了接受这个事实。
事后,朋友感悟很多,也很深。她也深深思考了自己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很多很多经历。可以说,心理咨询师让她真正了解了她自己,也帮助她接受自己真实的想法。
你所说的接受自己,也未必是接受真实的自己,可能只是接受自己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罢了。
可是在原生家庭、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观等多重影响下,你可能早就看不清(或根本不想看清)真正的自己。
所以,各位亲爱的读者,有空也请你们反思一下,真正的你们是什么样的,以及,你们真正想成为的人,又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