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患者。接诊医生对这位51岁的女性患者吕阿姨进行了各项检验,而检验报告显示,患者肝脏功能受损,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明显,双侧锁骨上及腹股沟有肿大淋巴结......
医生在问诊中得知,9月初,吕阿姨就发烧了,38℃,且全身肌肉酸痛。她以为是感冒,便吃了颗布诺芬,肌肉酸痛得到缓解,虽说服用药后有退热情况,可第二天又发烧了。
吕阿姨觉得这次感冒有点重,就去了附近诊所,在输液几天后,吕阿姨的症状越发严重,还出现无力、胃口不佳、晕眩,甚至手臂上莫名多了几块淤青,刷牙时嘴巴里还有血腥味。
血液内科医生详细了解了吕阿姨这次的病程:起病较急,病程较短。除了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也同样会导致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和肝脏损伤,建议感染性疾病科会诊排查感染性疾病。
多科医生认为发病有些蹊跷,“云南”“一周后发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损伤”……一连串琐碎的信息,让医生想到了“登革热”,随即对她进行了登革热抗原、核酸检查,并对其进行防蚊隔离。
据四川疾控,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这种疾病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亚洲、非洲、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每年都会有数千万计的人感染,是全球传染最广泛的虫媒传染病之一。
感染登革病毒一般在3-14天,多数为5-8天后发病。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等,少数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症,可在1-2天内因出血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在我国有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分布,其中白纹伊蚊分布更广泛,就是我们常看到的“花蚊子”。它们通常喜欢在有清水的地方繁殖,并且在白天活动。当伊蚊叮咬病人或隐性感染者时,将病毒吸入体内,并在体内经过8-10天增殖,再次叮咬后可将病毒传播给下一个人。
感染登革热后,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少数重症患者可因重要器官衰竭死亡,以下是登革热的常见症状:
发热:高热是登革热的主要症状之一。发热可能突然发生,并持续3到7天左右。体温可达到39-40摄氏度。
全身疼痛:感染登革热后,患者常常会感到较剧烈的头痛,这种头痛往往集中在眼眶、额部和太阳穴区域。还可能会引起较剧烈的骨痛和关节痛和全身痛,患者可能因为剧烈疼痛难以行走。
皮疹:登革热通常伴有皮疹。皮疹可以在发热初期出现,也可能出现在发热后几天。它通常开始在躯干和胸部,然后扩散到四肢。
出血:在少数情况下,登革热可能导致出血症状。这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皮下瘀斑和尿液中的出血等。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消息,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一般自5月份开始逐渐增多,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此前,德阳疾控也发文提醒,如果从发生登革热疫情的地区回来后14天内,出现高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应避免被蚊虫叮咬,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告知医生旅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