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4日)早上,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CPI(居民消费价格)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我之前在专栏里多次讲过,CPI可以看做是“生存指数”、“穷人指数”,主要反映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成本压力。如果超过3%,则中低收入人群会比较难受;如果长期低于2%、甚至1%,则可能意味着通缩,会让大家消费、投资欲望降低。
如果失业率持续走低,而CPI向上突破警戒线,则意味着经济偏热,央行可能加息。反之,如果失业率升高,而CPI向下靠近通缩警戒线,则央行会降息。
现在,中国的CPI开始靠近调控上限区域,但失业率不算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所以不会加息。但CPI如果持续偏高,可能让央行不敢降准、降息。
当前经济仍然低迷,市场普遍期待央行未来继续降准降息,并增加货币供应量。但如果CPI升破3%,并连续几个月维持在高位,会让降准降息预期落空。
根据统计局提供的数据,9月CPI走高主要是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6.3%造成的,影响CPI上涨了1.73个百分点。其中畜肉类价格上涨16.0%,影响CPI上涨约0.50个百分点。在肉类中,猪肉价格上涨36.0%,影响CPI上涨约0.45个百分点。
所谓“猪周期”,是说猪肉供应量和价格,是有周期的。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大约是4年时间(其中上涨时间大约17.5个月)。从2006年至今,中国先后经历了4个完整的猪周期。
猪周期的成因,是价格波动决定饲养量,饲养量决定未来肉价格,这期间往往有瘟疫、政策变化的影响。当猪肉价格偏贵了,大家养猪的热情会上升,生猪繁育、饲养量上涨。猪的生育、成长、出栏是有时间周期的。当这批被增量饲养的生猪出栏,猪肉供应量又会过剩,让肉价下跌,其结果是饲养量下降,为下一波猪肉价格上涨做准备……
有意思的是,就在国家统计局发布9月CPI数据前10多分钟,国家发改委官微发布了如下“政策性喊话”:
如果养殖户真的愿意“落袋为安”,短期内猪肉供应量一定是增加的,则可以明显遏制当前猪肉价格的上涨。
国家发改委为什么对一种肉的价格这样“上心”?因为猪肉在CPI里的权重太高了,以至于大家常常调侃,中国的物价是由猪决定的。
上图红线所指,是美国昨天晚上公布的最新通胀,达到了8.2%。这个数据虽然低于上个月,但比市场预期还是高了0.1个百分点。
在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美国9月核心CPI同比上涨6.6%,高于市场预期的6.5%以及前值的6.3%,创下1982年8月以来最高。
美股为何在利空面前反弹,一种解释是:这是空头回补和卖空的结合,周四的CPI数据是一个被充分对冲的事件,所以在预期中的事件发生后,投资者卖掉手头的对冲标的,带动了市场上涨。
其实市场就是这样,跌多了就会反弹一下。美股目前的反弹,改变不了下跌的大趋势,到明年3月(甚至5月)之前,美股都会趋势性下跌。
中国9月CPI的反弹,暂时没有影响到市场。再加上重要会议临近,主力可能也在护盘,这在前天的交易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中国的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0.9%,是最近12个月以来最低的。如果不出意外,PPI可能转负。
其实整个欧洲PPI都非常高,他们正在经受“供应冲击”——俄罗斯来的能源断供了,电价飙升,工业制成品价格飙升。
美元在快速加息,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都在加息,在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不会走牛,所以对中国来说输入型通胀压力大幅缓解了。只要人民币贬值幅度不太大,就基本上不会有输入型通胀。
看来,很多城市卖地中出现的“地方融资平台接盘”的现象,引起了中央的关注。这种左手卖给右手的方式,最终可能把地方国企、地方银行拖入泥沼,增加地方的隐性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