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30日电 (王玉玲)近日,乐普医疗子公司乐普心泰向港交所再度更新招股书,拟近期在香港主板上市。
作为“乐普系”成员之一,自2021年首次宣布将登陆H股后,乐普心泰一直备受关注。在招股书两度失效后,母公司乐普医疗在近期披露的投资者关系表中表示,上市预计将在10-11月。
据招股书,乐普心泰成立于1994年,主要从事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其核心产品为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产品及相关手术配套产品。
从财务数据来看,在2019年至2021年报告期内,乐普心泰营业收入分别为1.16亿元、1.48亿元和2.23亿元,增速分别为27.3%和50.1%;净利润分别为5190.9万元、6877.2万元和5869.7万元,增速分别为32.5%和-14.6%。
在2022年上半年,乐普心泰增收不增利局面加剧。报告期内营业收入为1.25亿元,同比增长12.5%;净利润为2425.5万元,同比下滑41.93%。
对此,乐普心泰在招股书中解释称,营收增速下滑主要是因为疫情的影响,限制了左心耳封堵器产品植入及相关销售的进行,导致卵圆孔未闭及左心耳封堵器产品所得收入同比减少了75.4%。
在乐普医疗2022年中报中进一步披露道,乐普心泰由于上海疫情封控,近3个月处于停产状态,在创新医疗器械的推广上受到影响。
据招股书,乐普心泰的存货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报告期内,乐普心泰的存货分别为2332万元、3340万元及4027万元;同期库存周转天数分别为414日、413日及435日。
对于库存数量明显增加,乐普心泰在招股书中表示,第一,为在研产品(主要包括心脏瓣膜在研产品)的开发采购原材料;第二,战略采购了额外的原材料库存;第三,为2020年内6月推出的左心耳封堵器产品采购额外原材料。
对于存货周期日数增长,乐普心泰在招股书中表示,2022年上半年COVID-19疫情在上海地区复发导致生产及销售活动被暂时中断,原材料消耗出现延迟以及公司为复产活动采购原材料。
在提示风险时,乐普心泰表示,存货水平过高可能会使存货持有成本、滞销风险或潜在减值亏损增加。另外,如果存货水平大幅上升,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但其亦表示,目前未遭遇任何重大供应紧缺及存货过剩的情况。
谈及为何将乐普心泰打包时,此前乐普医疗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表示,2019-2020年间,公司正在整合跟结构型心脏病业务相关的部门,包括先心病的封堵器(正在把金属的封堵器转成可降解的封堵器),经导管和心尖的主动脉瓣、二尖瓣所有的产品,凡是跟结构型心脏病相关的产品把它整合在一起,未来形成结构型心脏病事业部,对外企业称为乐普心泰。
并且,乐普医疗对于乐普心泰是否属于“优质资产”信心满满。其在投资者问答表中表示,乐普心泰可能是乐普心血管医疗器械板块里财务表现最稳健的子公司。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根据乐普心泰披露的产品结构,目前商业化产品主要围绕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产品及手术配套设备,营收占比超过七成。
根据公开资料,先天性心脏病(下称先心病)的临床金标准为介入封堵术,是指通过外周血管穿刺及输送导管将封堵器推送至先天性心脏发育缺损的相应部位。
但中新经纬注意到,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患者基数较为有限,相关产品的市场天花板较低。招股书中,乐普心泰对先心病封堵器平均售价进行公布称,2021年每件4553元。根据弗诺斯特沙利文此前公布的研究数据,中国2020年先心病患者人数为13.45万人,预计2030年将达到14.55万人。
西南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称,2025年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器械空间约95亿元,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术中国存量符合资格的患者基数约160万人,新增约12万人。2025年规模预期为约6亿元。
或因为此,乐普心泰一方面希望抓住可降解封堵器替代金属封堵器的市场机遇。根据国家药监局,乐普心泰子公司自主研发的MemoSorb®全降解封堵器系统于2022年2月获得三类医疗器械******证。乐普医疗在投资者关系表中表示,2023年至2024年通过封堵器更新换代就可以实现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乐普心泰也在积极寻找下一个业绩增长点,研究结构性心脏病中最有市场潜力的瓣膜病中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领域的介入医疗器械,但目前没有成功开发及上市在研产品。
招股书中写道,乐普心泰主要在研产品包括经导管植入式主动脉瓣膜系统(主要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下简称为TAVR产品)、经心尖二尖瓣夹修复系统及经股二尖瓣夹修复系统等。
以TAVR产品进行分析,根据西南证券公布数据,经导管植入式主动脉瓣膜系统是结构性心脏病主要介入治疗相关器械中市场空间最大的。2019年,中国主动脉瓣疾病患者数量为430万人,预计2025年中国接受TAVR治疗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
乐普心泰在招股书中披露,其TAVR产品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向国家药监局提出申请。
但中新经纬注意到,该领域已有多家企业,包括爱德华、美敦力等外企进行布局,国内已有启明医疗、沛嘉医疗、心通医疗三家上市企业以TAVR产品为主营业务,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同时,中新经纬查阅发现,TAVR产品还未迎来放量。一方面,TAVR在主动脉反流领域未被列入指南推荐。另一方面,以启明医疗为例,其TAVR产品VenusA-Valve在2017年获国家药监局准入,两款TAVR产品在2021年销售收入合计4.05亿元,同比增长49%。但其表示,不同于海外,中国TAVR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手术渗透率较低,医院及医生团队是制约TAVR产品在国内快速推广的主要因素。
为了抢夺市场空间,启明医疗表示,其在中国设立了一套系统化TAVR培训课程,以推广产品及提高TAVR认知度,并推动中国市场渗透率。
作为后来者,乐普心泰一方面,可以坐享前辈企业进行医生教育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乐普心泰也必须面对市占率的天然弱势。
中新经纬注意到,由于目前主要商业化产品业绩增长乏力,市场天花板较低,再加上在研产品周期较长,乐普心泰已投入大量资金进入研发。
在2020年至2022年半年报告期内,乐普心泰的研发开支分别为0.41亿元、0.16亿元和0.20亿元,占营收的26.3%、18.6%、14.8%和15.7%。对于研发开支在2021年开始出现显著下滑,乐普心泰表示,目前已开始资本化若干在研产品挂钩的研发开支。
乐普心泰此次脱离乐普医疗单独上市,在其资金用途中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于未来五年的研发资金、销售及营销活动以及提升产能及加强制造能力。
去年6月,乐普医疗发布公告称,乐普心泰医疗已于2021年6月25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
但就在公布前夕,2021年5月31日,乐普心泰公告称,维梧资本旗下基金、红杉资本旗下基金、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鼎晖投资旗下基金、怀化皓智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作为注资方,对乐普心泰进行增资入股,融资金额不超过9517.73万美元(以现今汇率计算合人民币6.85亿元),计入******资本不超过2955.82万元人民币。
在注资后,乐普医疗连同其全资附属公司天地和协持有乐普心泰86.34%股本权益。另外,维梧资本持股4.79%;红杉资本持股1.92%;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0.97%;鼎晖资本持股0.96%;怀化皓智持股0.48%。
港交所在一封2017年3月发布的指引函中曾提及“突击入股”。指引函写道,如果申请人在首次提交上市申请表之日前28个工作日内完成了首次公开募股前投资,并且这些股东在企业首次提交上市申请表当日仍然是股东,根据指引,除极为特殊的情况外,交易所一般会将申请人证券的第一天交易推迟至最后一笔IPO前投资完成或撤资后120个工作日,以较晚者为准。
乐普心泰缘何在IPO前夕引入投资?针对以上问题,中新经纬向乐普医疗致电,截至发稿,暂无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