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姓_百度百科(4)
发布时间:2019-10-08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冠县东大近村多氏来历。据家谱载,其始祖为清丰县三世第五门一支,因当时亡早,始祖妣率二子从清丰迁到冠县城东北二十里大近村。也就是说冠县一世始祖为清丰县的三世、阜城县的五世,从这儿来讲,现清丰县的二十二世,为阜城县的第二十四世,是冠县的第二十世。现阜城县多氏已经繁衍至第二十五世,河南清丰县至第二十二世(从阜城论为第二十四世),冠县至第二十六世(从阜城论为第三十世)。当然,这一切,都是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阜城始祖妣王氏率四子从陕西渭南迁至河间府阜城县建桥屯三甲民籍算起。

  平山温塘多氏来历。在石家庄市平山县温塘镇韩台村有30多户、120多人姓多,据考证,他们的祖先是阜城建桥多氏9世传人多子龙后代,多子龙的两个儿子多明(云台),多岱(小三)为了生计,从河间府老家出走,一路耍拳卖艺,历经艰难,行至韩台村入住,安家立业。平山多氏家族的墓地位于韩台村的东南部,地名“大东沟”,号称左青龙,右白虎,凤凰双展翅。墓前面有一股长流不息的清泉,先祖称;“龙凤龟戏水”,属于风水宝地。墓地碑记,由于在文革期间被砸毁,字迹现已模糊不清,无法考证。平山多氏杰出历史人物较多。民国二十年代,多文焕家两代祖传行医,品德高尚,医术高明,县内官员及百姓为其挂金字大匾,提名“济世和人”。抗日战争期间,多佩然,多普照是平山县最早入党的白区党员。多普照在淮海战役中,曾经担任华东野战军八纵队24师72团政委,上海解放后担任上海市江宁区区长等职务,1961年病逝,被追认为烈士,现葬于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多普照的父亲在县衙挂职,为人公正,为民除霸,深得民心,因而为其挂匾,提名:“明策天府”。抗日战争中,宗人多玉成在解放新乐城战斗中英勇牺牲,被追认为烈士。1943年8月10日,占据在温塘的日寇到韩台进行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在大东沟将百十户人家的村庄屠杀村民12人,其中多氏5人被杀害,伤两人,房屋烧毁一百多间,成为不可忘却的“大东沟惨案”。

  承德市多氏后人来历。承德市平泉县七沟镇南杖子村:据承德宗人多明绪介绍,该村有多氏后人20多户100余人,其始祖多金,系阜城多氏十三世族人,在乾隆未年至嘉庆初年由阜城县马赵村迁出;还有一支居住承德县六沟镇旗杆沟村,约100多人,其始祖多银,系十三世族人多金的弟弟,同时代迁到承德安家。

  河南省淅川县多氏来历。在淅川县大石桥乡磨峪湾村多氏人数也比较多,现发展至近2000人,后人遍布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乾隆年间,因洪水影响,磨峪湾村四兄弟迁居15里外菊花岭,现也繁衍至300余人。据淅川宗人介绍,老辈人传说,淅川多氏起源于明朝中前期,始祖通公生于洪熙年(1425年),其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因在京城犯事,通公被高管家从家宅水道口背出,一路南下至淅川磨峪湾村。又传通公兄弟三人,在明朝永乐初年大移民中,长兄多贵一家迁居河间府阜城县建桥镇,老二多安一家迁居黄河北某地,老三即多通迁居河南淅川县。淅川多氏自通公至今,已繁衍至二十二世。从淅川家谱宗族来源传说分析,如为第一种情况,通公生于洪熙年(洪熙这个年号只有1425年使用,使用者明仁宗朱高炽是明代第四位皇帝,为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即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他身体较弱,在位仅十月,于洪熙元年,即1425年五月暴死,终年47岁),现传至第二十二世,比阜城少三世,年代基本吻合(在1425年,阜城应已传至第三世);如为第二种情况,通公生于洪熙年应为误记,实际可能是卒于1425年。因淅川族人在历史上苦难较多,世系传承稍慢,现传至第二十二世,也在情理之中。淅川多氏600年来,人才辈出,第六世族人多成璠富甲淅川,老县城的城墙及多所建筑赖其捐资修缮。明末李自成起义四过淅川,多氏族人为保国保家,响应明廷,惨遭祸害,第六世族人兄弟四十二个,遇难三十六人,故老谱称之为“闯贼”“闯王之乱”,仅余六支自清代传至今天,实在可惜。清末民初,第十五世族人多佐智居危济世,出任县丞,兴办义学,资助贤才,名扬豫鄂陕三省之地。十六世族人多仁声,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六期,1938年参加抗战,于1947年赴台,国军将领,至中将衔。抗日英雄多宝三,以百姓之躯与日军对抗,记入当代《淅川县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