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用保”系统治污 湖泊再现碧水清波 山东淄博市以“治用保”思
发布时间:2019-09-21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淄博是全国110座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32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的1/9,水资源对于淄博来说尤为珍贵。党的十八大以来,淄博市积极践行治水新思路和治河新理念,不断深入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创新供水模式,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使得原本水资源匮乏的淄博处处草木葱茏,水映蓝天,为古老的淄博大地增添了无限活力。

  以生态治河、还清水质为重点,完善生态水系布局。在生态水系建设上,淄博市通过一系列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全市主要河湖的互连互通,实现上游“两库相连、三河相通”,中游“八河连通、六水共用、清水润城”,下游桓台县河河相连、河湖相连、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的生态水系圈。同时,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各类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每打造一条水系,就缓解一方供水矛盾,改善一方生态环境,确保一方防汛安全。

  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将再生水、雨水、微咸水、矿坑水等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修订《淄博市节约用水办法》,规定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水资源状况和水资源综合规划,依法编制本行政区域节约用水规划。编制城乡规划、区域和行业发展规划,应当包含节约用水的内容。城镇基础设施应当配套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再生水供水管网。鼓励新建、改建、扩建的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再生水输配管网。工业集聚区、化工园区等应当统筹规划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再生水利用系统,推广串联用水、再生水回收利用等节水技术,并明确了高耗水企业生产用水、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建筑施工、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等用水情形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对有条件利用再生水而不利用的,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核减其他水源用水计划指标。

  淄博在“保”字上做足文章,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河道,构建沿河环湖大生态带,提升了流域环境承载力。

  打造“污水处理厂+湿地”治污综合体。在孝妇河、猪龙河和乌河河道周边适宜区域,以“EPC总承包”模式合理、迅速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目前已建设湿地11000余亩,包括潜流湿地1290亩,表流湿地4547亩以及河道湿地。人工湿地综合效应显著,湿地净化水在涵养水源、地下水位回升、防洪排涝、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湿地净化实现入河水质达到COD≤20mg/L、氨氮≤1mg/L,大幅提高了入河水质,在显著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形成覆盖全市的地下水入渗补源网络,使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呈现城河相伴、水绿交融的新面貌。

  着力打造融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河流。突出点源治理与区域治理结合、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相结合、河流治理与岸上景观塑造相结合,对淄博的母亲河孝妇河实施全域治理,编制了“治用保”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投资15亿元实施污染治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6大类46项重点工程。在其流经的主城区建设孝妇河湿地公园,投资21亿元,建设面积4平方公里,形成7.3公里、2500亩的水面景观。投资130亿元对孝妇河、猪龙河、乌河等水系实施河道清淤、管网改造、生态治理和景观塑造,累计整治河道200多公里,清淤和扩挖渣土512万立方米,建设大型湿地公园7处,累计蓄水面积8000亩,蓄水量1500万立方米,在河道两侧修建道路和绿化,实施景观塑造。实施马踏湖、五阳湖等湖泊生态修复,其中投资4.3亿元实施马踏湖生态蓄水工程和入湖口人工湿地建设,恢复了明晃晃的大水面。

  同步生态修复,搭建亲水休闲宜居高地。如桓台县充分挖掘湿地综合效益,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立马踏湖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以建设江北最佳湿地度假休闲地为目标,将马踏湖打造成为集生态修复、科普教育、湿地体验、人文艺术传播、养生农耕于一体的复合型湿地度假区。同时,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水系景观完善城乡规划,依托水系景观带连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展现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城乡环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