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知县顺利晋升后一般是什么品级具体又会安排哪些岗位?
发布时间:2024-08-04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乾隆四十六年,全国范围内的吏部定期考核(古称“大计”)中,同为江苏省内的武进知县和常熟知县,在考核中被列为一等卓异。

  常熟知县则被提拔为浙江嘉兴府通判,官至正六品,相当于现今地级市分管民政、财政的副市长,但不兼任市委常委,为一般副市长。

  至此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明明同样都是一等卓异的考核成绩,同样是七品知县的出身,为何武进知县能够连升数级成为正五品的知州,而常熟知县却只得了个正六品的通判呢?

  要知道正五品与正六品之间的差距,可不是简单的“五”与“六”的差别,这是很多清代官员几代人都难以跨越的鸿沟。

  其实清代的知县在晋升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最终的晋升结果的,像武进与常熟这两位知县的情况,在整个清朝也是很罕见的。

  经过我国数千年以来各个朝代的不断完善后,不少学者认为清代的官制是封建社会最成熟的,每个岗位的晋升制度都有明确的规定。

  六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科中书、通政司经历、通政司知事、銮仪卫经历、京县知县、外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散州知州、外府通判。

  这样看来,知县的晋升渠道的选择还是十分多样化的,但是从乾隆时期开始,知县到京师任职的这条路基本已经被斩断了。

  如此一来,留给清朝知县的晋升岗位,便只剩外府州同、通判、直隶州知州、散州知州,这几个屈指可数的岗位可供选择了,其中又以州同、知州、通判为主。

  因此前文提到的武进知县晋升为宁都直隶州知州,常熟知县晋升为浙江嘉兴府通判,都是符合清朝的相关规定的。

  其实清代知县的晋升难度是十分巨大的,要知道清朝在鼎盛时期,同时在职的知县曾多达1300多位。

  而上千名知县中,能够在整个任职生涯中,有机会晋升个一官半职的知县,则是寥寥无几,绝大部分都是在知县的位置上待到了退休。

  清代知县的晋升涉及很多方面,除了最基本的政绩外,像从政经历、出身、政治背景等很多因素,都是决定一个知县能否走的更高、更远的关键。

  只有在各方面都十分优异的知县,才能在清朝每3年举办一次的“大计”考核中,获得相应的晋升机会。

  在这场考核中,首先考察的就是各知县在任职期间的政绩,说白了就是有没有做出一些利国利民的事迹出来。

  钱粮方面,只要知县在任职期间没有出现拖欠赋税、府库亏空的现象,基本就算合格了,如果府库还有盈余,这无疑是个加分项。

  关于刑名的考核,指的就是官员在刑罚方面的表现,如果管辖范围内没有出现久拖不决、冤假错案等案件,在刑名方面便算是合格的。

  但是政绩考核的主观性比较大,如果考核人员刻意刁难,那就总能找出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而这便能改变一个知县的命运。

  知县晋升还有一个硬性规定那便是——俸满,意思是官员如果想要晋升,必须在任职期满足一定年限后,才能按例得到晋升的机会。

  在清朝中原地区的知县就必须任职满5年后,才能在“大计”考核之年,得到一次晋升的机会,如果任期不够一般来说是不能参加“大计”的。

  这其实和现在很相似,很多公司的晋升制度也是如此,比如实习期满,并通过相应的岗位考核后,才能得以晋升。

  这里的“出身”简单来说就是官员们的“学历”,像进士出身的知县就十分受上司的赏识,他们也更加容易受到提拔。

  但像举人、贡生、监生这类出身的知县,则是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除非在任职期间有十分杰出的政绩,或是有贵人相助,那么他们晋升的机会则是十分寥寥。

  至于通过捐纳途径才当上知县的这类人,在朝廷本就对他们限制重重的情况下,往往还会受到其他同僚的轻视,毕竟他们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官。

  其实地方知县只要在清朝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大计”考核中,取得一等卓异的成绩,就会被按例进行升迁。

  因此清朝每三年一次的“大计”,对于积极进取者来说,是一个“鱼跃龙门”的机会,对于浑浑度日者,则是一次惊险无比的经历,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他们之所以最终晋升的岗位不同,其实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比如在当时武进是当地的首县,而常熟则是排名较为靠后的县城。

  从武进和常熟这两位知县的晋升历程,我们得以管中窥豹的了解到,清朝当时的官员晋升制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