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改革举措要把握好时度效(思想纵横)
发布时间:2024-09-22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復杂的系统工程,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抓落实时隻有把握好时度效,才能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

  “时”主要是指时间、时机。落实改革举措要有时间表、路线图,抓住有利时机对於抓好改革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常说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一些改革举措的推出也有着宝贵时间窗口,在时间窗口内推出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时间窗口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时”和“势”又是紧密相关的,好的时机、宝贵时间窗口通常意味着已经形成了有利的态势。古人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说的是“势”的重要性。在抓落实时善於抓住时机,就要因势而动、乘势而上、顺势而為。比如,对於一项改革,人民群眾的呼声已经很高,各方面条件也比较成熟,这时候就要抓住时机尽快推出。如果这个时候还是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就可能使矛盾和问题由小拖大、由大拖炸。把握“时”的要求,关键是要审时度势、因时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对於看得准的、共识度高的改革,要雷厉风行抓紧推进﹔对各方面认识还不一致、条件不太具备的,可以通过试点先行等办法积累经验,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推动改革落实。

  把握“度”的要求,就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落实改革举措,力度太小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力度过大又有可能引发其他负面效应,关键是要适度。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多个年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需要瞄准深层次的堵点难点、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加大改革的力度,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实现“双碳”目标时指出:“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於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剎车’。不能把手裡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証我们的生產生活正常进行。”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剎车”,就是没有把握“度”的要求。

  检验改革,要看实绩实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歷史性伟大成就,关键就在於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从而取得实绩实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重要要求,凸显了改革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抓好改革落实,不能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不能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能搞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形式主义。要在更好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从改革方案设计到改革组织实施,都要奔着有利於抓落实、有利於解决问题去,推动各项改革相继落地、渐次开花,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时度效往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不能偏废。把握时度效对党员干部抓改革落实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善於把时度效有机统一起来,在抓好改革落实中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见到新成效。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