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这十年:四项建设四项改革四大布局
发布时间:2022-09-21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一)制度建设。国家陆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予颁布实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德技并修为育人标准、产教融合为发展路径、校企合作为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为教学特色、类型教育为基本定位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话语体系基本形成。

  (二)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明确“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等重要思路和要求。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并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当今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服务人们职业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了体系内部各教育层次纵向贯通;是一个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匹配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与外部横向融通。遍布城乡、星罗棋布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编织起庞大的社会就业创业服务网,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质量建设。国家层面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切实把职教发展引导到注重内涵与质量建设上来,进一步巩固教学核心地位。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197所高职、253个专业群列入首批“双高”项目;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314本职业教育教材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占全部优秀教材奖的1/3;进一步完善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启动新一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健全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突出就业导向,创新了行业组织、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评价机制。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高位,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超过95%和90%,专业对口就业率稳定在70%以上。

  (四)队伍建设。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有关部门出台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形成了“国家示范引领、省级统筹实施、市县联动保障、校本特色研修”的四级培训体系,建立了102家全国职业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全国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2012年的111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29万人,增幅达到17%,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5%,教师能力素质得以全面加强。

  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坚持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双元育人、订单培养,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坚持工学结合,促进各种育人资源形成合力,用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坚持强化能力,推进专业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深化“三教改革”、建好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因材施教,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弹性学习制度;坚持类型特色,推进“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改革,健全教育评价。

  (二)办学模式改革,回答如何办好学校的问题。“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基本形式,没有行业企业参与办不好职业教育”成为广泛共识和办学模式改革的起点。要求职业学校主动面向产业需求、锚定服务领域、针对职业特点,采用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职教集团、技术技能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以及“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多种形式,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共管共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路径、体制机制不拘一格,体现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融合”的本质、“合作”的必然、“职业”的特点,增强办学活力。

  (三)管理体制改革,回答如何有效管理的问题。确立了“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的改革方向,健全了政府统筹协调、产教深度融合、社会多方支持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框架。加强政府统筹,在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下,明确各部门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职业教育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创新省部共建创新发展高地等政策举措,加强对省级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考核;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学校的关系,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发挥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落实办学自主权。

  (四)保障机制改革,回答如何可持续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新职业教育法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突出表现在,发展职业教育“入规划”,各级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选择职业教育“路畅通”,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教育路径,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拥有一技之长“受尊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时代风尚,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将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计划,加大薪酬激励力度,切实提高社会地位。

  (一)建设技能社会。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新职业教育法将建设技能型社会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明确了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应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人口转型的重要方略,也是世界人口大国加强人力资本建设、积累技能红利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比2010年增加了1.35年,其中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新增劳动者中有70%来自职业教育,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教育格局基本形成。今后在优化技能供给结构、提升农村人口技能水平、发展成年人技术技能、开发数字技能绿色技能未来技能上要补短板、强弱项,打造新优势。

  (二)服务国家战略。恐怕没有哪一种教育能像职业教育这样直接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2012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两次大幅度调整专业目录,出台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专项规划,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的能力有所增强,在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就业创业、区域联动帮扶和东西部对口协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等重大目标和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重大战略,面对新战略新使命,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三)发展智慧教育。新职业教育法提出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性质。面对数以亿计的服务对象,使数字赋能职业教育、发展智慧职教势在必行。10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现代化,不断拓展教育空间,奠定了数字转型的坚实基础。2022年4月,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余门在线余万条视频、图片、文档等颗粒化资源,为全民学习提供充足的数字资源,智慧职教总体布局初步形成。深入实施智慧教育行动,还需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改进管理模式,加大投入力度,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迈上新台阶。

  (四)稳步走向国际。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10年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迫切需要中国化、时代化的职业教育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中国企业与中国职教携手走向世界成为必然趋势。目前,适应国家外交战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全国职业院校接收全日制来华留学生达到1.7万人,与23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成25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校企合作举办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等,中国职教受到了世界的欢迎。日前我国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为职教对外交流合作作出机制性安排,中国职教在国际舞台上展形象、塑品牌、竞风流的时代已经到来。

  9月15日一大早,五指山市水满乡新村茶农邓小妹背起竹篓,戴上帽子,前往不远处的茶园采茶。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在五指山市,除了茶叶产业,雪茄烟叶种植产业也开始逐渐发力。

  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王海东指出,接下来将深化医养资源共建共享,合理布局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健全医养合作机制。

  6600万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龙消失了。王强说:“年代学结果显示,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分布的时限是6824万年到6638万年前,表明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的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这真应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同学们给邓秀新院士起的绰号——“邓布利多校长”,在他的手中,柑橘就像变魔法的道具,变幻无穷。

  10年来,我国新增15项世界遗产,6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名册,6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15处地质公园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5个生物圈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科普作家赵致真最近在做一件事情,他要把多年来淘到的大量苏联科普图书进行甄选,和长江少儿出版社合作,出版一套《苏联科普佳作丛书》。

  核电发电量在当前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在5%左右,较10年前约2%的占比有大幅提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人员在湖泊水温大范围动态监测与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传播的大尺度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波列现象。

  9月19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活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一同参加活动。

  坚守“三条控制线” 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指南提出,面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日前,2022年石家庄市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拉开帷幕,连日来,从学校到社区、从线上平台到线下活动,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一场接着一场,让民众沉浸在科学乐趣中的同时,也触摸着科普的温度。

  何谓“数”?怎么“算”?作为国家一体化算力枢纽节点的宁夏,如何从数据存储迈向数据计算、助推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一条古老的有颌鱼化石身上发现了一颗有3.8亿年历史的心脏。

  笔墨紧随时代,丹心许党报国,作为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中国科技馆隆重开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