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很重要?(3)
发布时间:2019-08-03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3、皇帝作为九五之尊,更是离不开“九”,他穿着九龙袍,住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大门上的门钉也都是横九排、竖九排,一共九九八十一颗,这些都是长久的象征。当然,天坛、故宫对“九”的崇拜可能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考古发现,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宫殿F901遗址就是八柱九间的格局,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了,而后世宫殿基本都沿袭了这样的建筑模式。

  4、“九”还有着谐音“久”这一优势,通过数量上“九”的强调和重复,又有着“长久”的寓意,从而更受到古人的喜爱。人们追求十全十美,数目字“十”代表着“满”,但古人又认为月满则会亏,物极则会反,盛极则会衰。相对而言,“九”恰好是在上升趋势中,而且是上升到了一个极点,是有限之极,因而“九”被看作是“至尊之数”。

  这种“至尊”的地位往往掺杂神秘性和神圣性,如上古时期与原始信仰有关的“九歌”即是一例。此外,佛道两教也都将“九”看作一个重要的修行之数。如佛教有“九谛”、“九禅”、“九僧”等,道家有“九转丹”,据说吃了就能成仙,道教的神仙社团“九仙”、“九真”、“九圣”等,也都是以“九”为编制名额。

  5、在文学中也有“九”信仰的痕迹,如《水浒传》中说九天玄女搭救了宋江,给了宋江天书,嘱咐其要“替天行道”。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天罡神和七十二地煞神,《水浒传》中说洪太尉误放走了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他们转世为一百单八好汉,这都是九的倍数。

  《西游记》中提到的法术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还有“九九归真”、“九九八十一难”的说法也都是九的倍数,可见,“九”在佛道思想及民间信仰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至尊”,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至尊”。

  “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现在流传下来的《易经》版本据说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称为《周易》。《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

  由于易经的阴阳转化之道,盛极必衰,因此“九五”是为“飞龙在天”,而“上九”(乾卦第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因此会呈凶相。故而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最好的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

  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窃以为一来是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周易》的释义词句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对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因此“九五”一词来源于《周易》之说应比较可信。

  在我国,人们之所以把九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天数和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 是因为九 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在我国可以说历时最久,涉及面也最广。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