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7月2日电 近期,运动状态下的心源性猝死引发关注。专家提醒,在心源性猝死的抢救中,“黄金四分钟”至关重要,人人都应该掌握。四川省骨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袁荣霞介绍,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的非预料死亡,症状主要表现为短期内突发意识丧失及循环、呼吸骤停。死因多为心律失常,包括由心肌梗死造成的猝死。
四川省骨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国家(四川)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刘兴坤在演示心肺复苏按压技巧。新华社发(四川省骨科医院供图)
“现场及时开展有效的抢救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袁荣霞介绍,在心源性猝死的抢救中,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如果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救活率可达50%;超过这一黄金救援时间,被救活的希望就比较渺茫。每延迟1分钟,抢救的概率会下降7%至10%。如果等120救护车赶到再进行抢救,可能就会错过抢救的最佳时间。因此,发生了心源性猝死,应立即在现场进行心肺复苏,抓住抢救的“黄金四分钟”。
心源性猝死有哪些先兆症状?“剧烈头痛、胸痛、晕厥、窒息、突发倒地、呼之不应、抽搐等都是征兆,需要警惕。”袁荣霞说。
“在救护车来之前,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能及时拯救生命。”四川省骨科医院应急管理科科长、副主任医师刘志刚介绍,心肺复苏一般有八个步骤:一是判断患者意识,可以轻拍患者肩膀,高声呼喊;二是觉察到患者无反应后,应立即高声呼救;三是将患者翻成仰卧姿势,放在坚硬的平面上,同时松开衣裤、松开腰带;四是判断呼吸,看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判断呼吸的时间不能少于5至10秒;五是判断脉搏,判断脉搏的时间也不能少于5至10秒;六是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是胸部正中两乳连接水平处,救护员应该双手掌根同向重迭,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30次,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下压深度5至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至120次/分钟;七是打开气道;八是口对口人工呼吸。
四川省骨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国家(四川)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刘兴坤在演示心肺复苏中的人工呼吸技巧。新华社发(四川省骨科医院供图)
“在心肺复苏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患者的气道开放。进行人工呼吸时,缓慢持续将气体吹入,并观察患者有无胸廓起伏。如胸廓无起伏,可能是气道通畅不够,吹气不足或气道阻塞,应重新开放气道或清除口腔异物。”刘志刚说。
袁荣霞还提醒,除了心肺复苏,城市里一些公共场所也配备了专业的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可以采用心肺复苏与AED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抢救。(董小红)
近日,记者跟随2024年“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了解江苏如何啃下海洋地震监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轨交付仪式暨成果发布会31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行。
大科学装置不仅能帮助人类突破认知极限,在基础科学领域做出重大突破,也能服务社会发展,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这项赛事由拼多多、光明食品集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旨在为植物工厂降本增效和产业化发展集智聚力。
这一私域大模型以在轨卫星管理专业知识库为基础,搭建航天器操控平台,通过语音、文本互动,即可完成航天器在轨管理、航天器管理人员培训,助力卫星高效智能管理。
比赛中,残疾人选手将操纵义肢手抓取多种物体,但由于残疾人控制义肢的信号源非常有限,确保手指、手腕的可靠运动成为需要攻克的问题。
部分癌症发生在天生携带罕见基因序列变异的人群中,发现此类变异可改善早期癌症检测及促进靶向疗法发展。
近日,科研团队在开展古树名木调查过程中,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境内的长白山原始森林中,发现大片以珍稀濒危植物东北红豆杉为骨干树种的天然群落。
今年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将集聚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十一家世界500强制药企业,大量“首秀”“首展”亮眼。
走进玉门风电场“风电长廊”展厅,一幅幅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展品,详细介绍了全球风电、中国风电、甘肃风电发展历程及现状。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一种关键洋流的减缓可能会在本世纪末使预计的北极变暖幅度下降约2摄氏度。研究人员还警告说,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缓还可能引发其他气候异常,例如可能导致热带辐合带的变化。
汽车后市场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借助智能化技术的赋能,正逐步实现服务的升级转型,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专业、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新质生产力具有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质态特征。“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数字技术集合体,以数据、算法和算力为核心要素,驱动科技革命实现从孤岛走向连接、从初级走向高阶、从工具走向价值的全面升级,展现出超越工业经济时代的技术能级。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领域展现出的强大自主性和泛化能力,让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与人工智能的交流就像是和另一个人交谈。
科学普及是推动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翼”,建设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是壮大“科普之翼”的关键。我们相信,通过深入实施、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必将推动优秀科普人才持续涌现,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