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美教师”│戎仁堂:择一事以终生专一行而成峰
发布时间:2023-09-14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学生们喊他“校长老师”,教师们喊他“校长师父”;他主管的“青海海南民族班”已帮助一千多名青海学子追逐名校梦想,被当地政府和百姓誉为江苏教育援青的一张“金名片”。他是全国科教先进校长、第29、30届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江苏省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今年,他又获得了江苏“最美教师”称号。他就是戎仁堂,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热情和认真是师生对戎仁堂课堂的一致评价,也是其新体验教学的生动体现。“我的‘新体验教学’有三个关键词,情境、探究、体验,也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之下,老师创设教学情境,基于学习任务让学生去探究,在探究当中得到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戎仁堂以杜甫的名篇《登高》举例,首先创设一个和杜甫“对话”的情境;其次老师要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诗人背后的故事与时代文化背景;最后让学生阅读、思考、碰撞,提升他们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谈及对新体验教学的感受,江宁高中的学生纪雨桐说:“我很喜欢他的朗诵,之前的任课老师都是喊我们自己起来朗诵,戎老师则会带入自己的感情,一边朗诵还会把我们带入到诗和课文的背景中,我觉得很有趣,我自己也对语文课堂有了兴趣。”从课堂走向课程,将问题转为课题,服务于整个教育行业,启迪更多的教育同仁,是戎仁堂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初心与坚持。至今他已主持了3项省级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获“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0多篇系列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发表。

  “基于‘体验性语文’的多年教学经验,我们开展了很多项省市课题研究。比如《两岸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比较研究》《高中语文高品质课堂的建构与实践研究》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新体验教学》这本书也马上要出版了。我还成立了工作室,让青年教师都能积极参与。”戎仁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杨晶在谈及自己加入团队的原因时称,“戎校长十分重视对年轻老师的培养,加入工作室也是很想学习他的体验性课堂,想把体验性学习方法带给更多学生,同时我也想像戎校长一样,能创新出自己的教学方式。”

  “喊他‘校长老师’是因为他既是校长,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高三学生朱欣怡说道,“我们全校同学几乎都上过他的课。”从事教育工作35年,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成长为学校负责人,戎仁堂从未离开过他热爱的讲台。每个月,他都会在不同年级开设示范课,参与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为学科教学安排“把脉问诊”。每学年进课堂听课100多节,听课本记得密密麻麻,课后还会与上课教师及时交流,掐关键出点子,给予中肯的建议。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内心的自觉。教师要有这样一份情怀,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以激情感染学生,以兴趣引领学生,以智慧启迪学生。”戎仁堂35年的职业生涯始终在履行着这句话,一张张教学成果表彰奖便是对“灯塔”使命最好的注脚。

  “只要遇到困难,一定要和我们说,江宁高中永远是你的家……”回忆起戎校长的这句嘱托,司徒晨轩心中便涌起阵阵暖流。9岁因病截瘫的她,一直与轮椅为伴,在校期间,学校不仅免去了她的学杂费,还专门安排了一间宿舍供她和照顾她的妈妈居住。“我记得高三的一次早读会,我由于成绩不理想,心情很沮丧,早读的状态就不太好,戎校长竟然看出来了,轻声询问我有什么困扰。他耐心地听我说,安慰我不要着急,学习要一步一步踏实前进,给了我鼓励和建议。”司徒晨轩说,在整个高中生涯乃至今时今日,这样的鼓励与嘱托还有很多。2021年高考司徒晨轩如愿考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她在为大学学费和住宿生活发愁时,戎仁堂不仅自己捐款资助,还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和爱心校友,聚沙成塔帮她化解实际困难。

  戎仁堂始终坚信“成就一个学生,就是改变一个家庭,照亮一片社区。”江宁高级中学2022届毕业生李胤同学父亲患病,母亲也没有收入,“高中期间,戎校长经常过来慰问我,了解我的学习情况,这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到温暖。因为家里的经济情况,我交不起学费和资料费,戎校长他就找往届他认识的毕业生资助我,让我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学业,我非常感激他。”2022年李胤考上南京大学后,戎仁堂再次为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为他解除了后顾之忧。

  江宁高中还被叫做“县中”的时候,戎仁堂做了多年的“老班”。2001届毕业生曹有为将戎仁堂比作“雪松”,挺拔地矗立在校园中,见证着一路风雨与阳光,也见证着一代代人成长的痕迹。“当时我们很多同学都来自农村,大多十分腼腆,老班就总是鼓励我们大胆地说,每天都会让一到两位同学在早自习的时候去演讲,可以是学习方法,可以是好的文章,亦或是美好的故事。就这么几年锻炼下来,我们不但知识得以拓宽,自信心也丰满了起来,后来到大学里,我们可以自信地去争取机会,工作以后面对大规模的宣讲会也能从容淡定地应对。”

  “什么都不要多想,不要有压力,好好学习,等将来有能力了回报社会,将别人给予你的温暖传递给他人……”这是戎仁堂对这些被资助的学子最常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在最初的偏远乡村学校,还是在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县中”,无论是做普通教师,还是走上学校管理岗位,他始终坚持和学困生、贫困生、病困生“结对”共学、共助,做温度的教育。“所谓育人先育心,教育的意义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但更在于培养一个个健全而强壮的灵魂。”戎仁堂如是说。

  “青年教师非常重要,他们是学校的未来与希望。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黄金五年,最需要名师的良好引领。”在青年教师口中,戎仁堂有着另一个外号——“校长师父”。行走在校园中,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室走廊上,戎仁堂正和青年教师在交流刚刚听课的感受;去食堂的路上,他正在和三两青年教师边走边聊边鼓励……他创立“青年教师发展班”,多次邀请教育教学名家来校为青年教师开设讲座,通过“集体研学”“专家引领”“读书沙龙”“课题研究”等发展班活动让老师们对自己的成长更有期待和规划。语文教师张雨欣告诉记者:“‘校长师父’经常跟我们说,作为青年教师,心中要有梦,身上要有理想,要把教育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

  8月30日凌晨一点半的南京火车站,早秋的凉意已经袭来,整个城市在安眠,但戎仁堂和江宁高中的教师们却守在大巴车前,不停张望着、等待着他们来自高原的孩子们。今年是江宁高级中学“青海海南民族班”成立的第12个年头,每年这一趟趟往返于车站与学校的大巴车,既承载着数千名青海学子的求学之梦,也搭建了民族友好的桥梁。

  2011年起,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接受上级任务,正式承担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项目,在校内开办青海民族班,这也是江苏省内第一家承办“教育援青”项目班的学校。戎仁堂将其视为“校之大计”,以满腔热忱投身青海班的管理和建设,在学校师资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谋划组建青海班管理团队,选聘有经验、有耐心的教师任教青海班,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支持办班、凝聚共识。“这个过程是十分艰难的。”谈及办学的伊始,戎仁堂回忆道:“受语言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刚开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开一次备课组的会议。”

  除了学业的压力,青海的孩子远离父母异地求学,还要面临衣食住行种种问题。“孩子们一过来对这里的气候不适应,对学习结构也不适应。因为南京的三四月比较湿冷,孩子出现了浮肿,老师们专门给孩子们开了中药回来,买了木桶给他们泡脚。”第一届青海民族班班主任夏可文说,“在暑假的时候,我们也会带孩子们游览南京的景点,了解南京风土人情。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戎校长都会‘舍小家,陪大家’,和孩子们一道过节,弥补他们的亲情空缺。”

  以真诚与温情细心浇灌的“格桑花”,也终绽放了绚烂夺目的色彩:一大批学生考取了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南大、哈工大、中央民族大学等知名高校。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学校多次获“民族团结奖”“特殊贡献奖”等荣誉,被当地政府和百姓美誉为江苏教育援青的一张“金名片”。“当地不少牧民都知道,在南京江宁,有这么一个很厉害的青海班,也有越来越多人愿意把孩子送过来读书。”戎仁堂说,最让感触的是在受邀参加海南州建州70周年庆典活动时,一位身穿环卫工作服的男士,走上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嘴里说着戎仁堂听不懂的藏语,但脸上却是满满的善意。原来他的女儿就是在“江宁班”考上了大学,当得知戎仁堂是江宁高中的校长时,难掩激动的心情。

  “今年,青海班孩子毕业时,我跟他们说了三句话:第一,要感谢党和政府。第二,要感恩老师的培养。第三,要感恩家乡,而感恩家乡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馈家乡,最好的方式就是振兴家乡的教育和医疗,让其他和你们一样的孩子在当地就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家乡不能永远靠别人去扶持,你们有义务和责任在学成后靠自己的能力建设家乡。”戎仁堂始终相信,成就一个孩子,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家庭,同时当这批孩子学成后回到家乡,也可以反哺家乡的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目前,我国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区域、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特别是我国西部偏远山区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还相对落后,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戎仁堂用自己35年的育人经验启迪与鼓励着教育同仁与各行各业的奋斗者:择一事以终生,专一行而成峰。“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的目标一步步成为现实,需要更多像戎仁堂这样“最美教师”。

相关内容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