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5018”? 尼康Z 50mm f18S评测(2)
发布时间:2019-11-04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从实拍来看这款50mm镜头存在可见的桶形畸变。这种变形程度只能说控制一般。

  从暗角测试来看,全开下这款50mm镜头存在明显的暗角;当光圈收到F2.2后明显改善,而到F2.8时暗角已经可以忽略。

  我们用Z 50mm f/1.8 S中心偏右部分拍摄窗帘缝隙的珠链,由于珠链处在大光比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珠链边缘、墙壁边缘、窗户框边缘,来判断色散程度。

  从图中可以看到这款镜头F1.8全开光圈都存在紫边,注意珠帘和窗帘边缘;当光圈收缩到F2.0,紫边有所减轻;光圈收至F2.5时这款镜头的紫边可以忽略。Z 50mm f/1.8 S应用了两片ED镜片,从实际效果上来看,伴随收缩光圈确实可以明显抑制色散。

  这款50mm镜头采用能够减少鬼影和眩光的纳米结晶涂层,在逆光情况下用户也能请轻松拍摄。为了验证实际效果,我们拍摄从围墙上方的阳光,从实拍来看这款镜头全开光圈在右侧墙面上有轻微鬼影,当光圈收至F8时Z 50mm f/1.8 S的星芒更加明显,但在右下角墙面上鬼影面积增大。总的来说,Z 50mm f/1.8 S的纳米结晶涂层在全开光圈时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果缩小光圈逆光拍摄还要带上遮光罩减少杂光影响。

  第一组我们选择拍摄篱笆栅栏上的花丛和铁网。从实拍来看,两个纵深场景下,F1.8最大光圈下无限远光斑比较圆,而焦点附近花丛、铁网到背景,从实到虚过渡不算很生硬,基本做到较为柔和散景。

  小编最近距离合焦,远端路灯光形成光斑,该50mm镜头在中心区域的光斑比较圆,而在边缘由于口径蚀的原因,形成橄榄形光斑。值得注意的AF-S 50mm f/1.8G ED采用2片非球面镜片,细看光斑内“洋葱圈”还是有一些的,但并不严重,视觉感官上并无影响。

  提到点光源还原,就不得不提到“彗差”,光轴外的某一物点向镜头发出一束平行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像平面上会形成不对称的弥散光斑,这种弥散光斑的形状呈彗星形,即由中心到边缘拖着一个由粗到细的尾巴,其首端明亮、清晰,尾端宽大、暗淡、模糊。这种轴外光束引起的像差称为彗差。

  从实拍来看,Z 50mm f/1.8 S全开光圈就有一点星芒和“光罩”,而边缘点光源有一定变形,呈现双三角形态,还没到“小鸟”的程度。整体来看,这款镜头的彗差修正不如Z 35mm f/1.8 S。

  星芒效果,属于光线绕射的特殊现象,一般导因于镜头光圈缩的太小。星芒的形状对称与否,完全取决于镜头的光圈叶片形状,而芒数的多寡则取决于叶片的片数。奇数片的镜头出来的光芒数是叶片数的两倍,也就是说光芒会向两个方向延伸,比如叶片数为9,光芒数就为18。而偶数光圈片的镜头出来的光芒数和叶片数相等,有一个方向延伸的光芒和相对的重合了。我们下面用这款50mm镜头F11的小光圈,拍摄远处路灯:

  从实拍来看,Z 50mm f/1.8 S可以拍出光芒效果,每条光线都由粗变细非常锐利,形态上比较漂亮。由于镜头均采用9叶片圆形光圈,可拍出18条光芒。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