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第一系写法(图1、图2、图3)在甲骨文中用作表示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像生有发的胎儿头颅及两胫,后或省简其发,或于头部标记其囟;该字至西周时期(图4)形体稍变,上肢为襁褓包裹,其后形体稍讹,至《说文解字》中籀文(图6)则在字下加一符号,许慎解为“几”,谓“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
第二系写法(图7),上部像幼儿头发、头颅及两臂,下部像两并的两胫,后演变为《说文解字》古文中的“子”字(图8)。
第三系写法(图A)是根据“襁褓婴儿”的形象所创造出来的象形字,但已完全线条化了:两手连成一斜短横;身和下肢已简化成一条稍斜的垂线;强调了婴儿头大的特点,但因为是以利器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锲刻,不易刻弧线,所以“子”字的头部便成方形了。周前金文中的“子”字(图B)是实化的,就像“襁褓婴儿”一样;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的“子”字(图C)的头部轮廓化,上肢和躯体已瘦化为线条了。以此为基文发展成秦代小篆中的“子”字(图D)。随着发展,汉隶中“子”字(图E)的形体起了很大的讹变:“子”字的头部变成三角形了,两只小手平伸,变成一横了,躯体和下肢变成弯竖。楷书中的“子”字(图F)便是由此衍化而来的。
字义上,“子”字的本义为“婴儿”,引申指“儿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等,又泛指“臣民”等,还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结果实”、“幼小”等含义。
serve one’s parents with filial devotion
欧阳修宋祁等《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欧阳修、宋祁等《书·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六十四》: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
literate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赵彦卫云麓漫钞》: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
appellation of Princes during mourning
small and light money in ancient time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沈恭子》:予按,《南史》:“沈炯,字初明……以疾卒于吴中,赠侍中,谥恭子。”六朝文臣无封爵而得谥者,例称“子”。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生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也。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偁。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李阳冰曰:子在襁緥中,足并也。)即里切。
注:《律书》:“子者,滋也。言万物滋于下也。”《律历志》曰:“孶萌于子。”
注:人,各本讹“入”,今正。此与以朋为朋攩、以韦为皮韦、以乌为乌呼、以来为行来、以西为东西一例。凡言以为者,皆许君发明六书叚(假)借之法。子本“阳气动,万物滋”之偁。万物莫灵于人,故因叚(假)借以为人之偁。
古文:㜽、、、、。
《唐韵》:即里切,《集韵》、《韵会》、《正韵》:祖似切,并音梓。《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称。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
又《广韵》:息也。《增韵》:嗣也。《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
又凡适长子曰冢子,即宗子也。其适夫人之次子,或众妾之子,曰别子,亦曰支子。《礼·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又男子之通称。颜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