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影“大地震”:现实主义题材突围、营销看齐院线
发布时间:2019-09-20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不管赔赚把它拍出来,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大家。”采访中,《大地震》总制片人罗劲松如此说道。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大地震》投资额达到2000万,并与爱奇艺进行联合营销。多面突破之下,《大地震》上线天分账票房即破千万,不仅为网络电影市场的题材创新树立了标杆,也促使全行业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哪些举措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升级?

  《大地震》之所以吸引人,最关键的一点是——真实。这两个字,制片人罗劲松在采访中也一直强调。早在20年前,罗劲松看到了三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的井下矿难事件便是其中之一。“这三个《报告文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我觉得拍成电影都能震惊世界。”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罗劲松就有了拍《大地震》的愿望,因为一直没有人支持而被迫搁置,但罗劲松并没有放下这个梦想。

  此前,冯小刚导演也曾拍摄过《唐山大地震》,从一个家庭的视角切入,主要体现“选择”这一主题。相比之下,《大地震》聚焦的是完全不同的地震侧面。因为唐山因煤而建、因矿而兴,煤矿开采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也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地下矿井与整个唐山有着不可分割的记忆点。

  除了选材、故事真实之外,《大地震》还在场景还原上下足了功夫:“搭了上万平米的矿井,包括宽的窄的、大的小的十几条矿道,用了50吨煤、40多吨钢。”坍塌、爆炸、透顶、冒水,在当天地震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被一一搬到了屏幕之上。

  还原事件本身已经足以牵动观众的敏感神经,在此之余,《大地震》也在尝试探讨灾难面前真实的人性。

  张鹏举为防止井下火灾蔓延伤及无辜,选择把自己的准岳父封在了火场之内;范主任在紧要关头舍身为所有人炸出一条出路灾难面前,每个人会如何取舍,不仅勾勒出多面的人物形象,也在角色的性格演变过程中体现出团结互助、大无畏的人性之光。

  《大地震》聚焦真实事件,是网络电影题材的一次勇敢尝试。此前,网络大电影中的高票房影片往往是奇幻、冒险、神怪异志等类型。随着观众审美提高,网络大电影市场更需要从内容创作上找到革新的出口,而《大地震》上线天,票房破千万的表现给这个市场的突围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我们投入了将近2000万,线万。”云合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网共上线部网络大电影,上新数量同比减少37%。网络大电影输出规模进一步缩窄,意味着行业资源加速向优质内容、头部内容集中,精品化已经成为业内普遍认同的发展道路。

  不过,与院线电影不同,网络大电影精品化更注重于提升内容的故事性,罗劲松谈到:“网络大电影精品化发展必须走故事性道路,这是网络大电影该做的事。”

  相比院线的公共观影体验,需要在音效、大屏等视听上带给观众强刺激,网络大电影则是在更封闭、更私密的观影空间与观众对话,需要更强的故事性来激起共鸣。

  《大地震》在整体呈现上就有着强烈的故事性表达,包括动用的585个特效镜头,也是在剧情需求之下,合理地为剧本的故事性服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