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高内聚低耦合,是软件工程中的概念,是判断软件设计好坏的标准,主要用于程序的面向对象的设计,主要看类的内聚性是否高,耦合度是否低。目的是使程序模块的可重用性、移植性大大增强。通常程序结构中各模块的内聚程度越高,模块间的耦合程度就越低。内聚是从功能角度来度量模块内的联系,一个好的内聚模块应当恰好做一件事,它描述的是模块内的功能联系;耦合是软件结构中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的一种度量,耦合强弱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进入或访问一个模块的点以及通过接口的数据。
在软件设计中通常用耦合度和内聚度作为衡量模块独立程度的标准。划分模块的一个准则是高内聚低耦合。从模块粒度来看,高内聚:尽可能类的每个成员方法只完成一件事(最大限度的聚合); 低耦合:减少类内部,一个成员方法调用另一个成员方法。从类角度来看, 高内聚低耦合:减少类内部,对其他类的调用;从功能块来看 高内聚低耦合:减少模块之间的交互复杂度(接口数量,参数数据)即横向:类与类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纵向:层次之间;尽可能,内容内聚,数据耦合。
1、少使用类的继承,多用接口隐藏实现的细节。 Java面向对象编程引入接口除了支持多态外, 隐藏实现细节也是其中一个目的。
2、模块的功能化分尽可能的单一,道理也很简单,功能单一的模块供其它模块调用的机会就少。(其实这是高内聚的一种说法,高内聚低耦合一般同时出现)。
6、多用设计模式,比如采用MVC的设计模式就可以降低界面与业务逻辑的耦合度。
7、尽量不用“硬编码”的方式写程序,同时也尽量避免直接用SQL语句操作数据库。
8、最后当然就是避免直接操作或调用其它模块或类(内容耦合);如果模块间必须存在耦合,原则上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少用控制耦合,限制公共耦合的范围,避免使用内容耦合。
3、删除一个模块,应当只影响有依赖关系的其他模块,而不应该影响其他无关部分。
架构是指可以预制和重构的软件框架结构。普遍指通过某种特定平台,而达到完成整体软件的功能。架构设计是指对软件、硬件、网络、运营、政策等软件设计中的需求和要素进行决策,主要包括体系结构设计和各个层的模块设计。架构设计目标有个能够最大化的重用。首先,要在架构的设计中灵活地使用各种共享的,特别是开源的框架技术因为共享的架构可以方便开发组分解问题,从而对项目中的功能模块分为需要内部解决和使用已有外部服务两类,避免了重复开发实现。其次,尽量使用成熟的框架。由于服务器端软件系统的开发,涉及的知识、内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很多,在某些方面使用第三方成熟的框架,相当于让别人帮助开发者完成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此时开发者只需要集中精力完成系统业务逻辑的设计和实现。使软件系统实现可扩展性在技术上灵活地使用各种架构模式和代码设计模式,并且在使用代码设计模式的同时,使用其所提倡的面向接口编程,会对软件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的提高有所帮助。希望能够设计出“高内聚、低耦合”的应用系统。这是架构设计最主要的目标,实现系统的高内聚、低耦合遵从以下原则:利用分层架构实现系统在纵向上的低藕合;利用开源框架进一步确保纵向分层的具体实现;按照功能划分子系统来实现横向上的低祸合;利用包结构确保横向上低耦合的具体实现
耦合性:也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
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内聚性:又称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若一个模块内各元素(语句之间、程序段之间)联系的越紧密,则它的内聚性就越高。